走进嘉兴港乍浦港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物流、商流潮涌的场景:外海化工泊位鳞次栉比,港区后方化工生产企业密布,一根根管道将化工企业与外海码头相连,化工原料经过外海泊位接卸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后方化工企业,化工企业生产的成品通过管道输送到停靠在外海码头的海船上,运往国内外市场。
这是近年来嘉兴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借助临港产业拓展现代物流的具体实践。
布局“前港后厂”实行港产互动
嘉兴港具有良好港口、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善的腹地环境,具备发展临港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著名企业壳牌公司就选址嘉兴港,投资兴建了浙江壳牌沥青有限公司和浙江壳牌化工石油有限公司,利用嘉兴港进口沥青等原料,开展“壳牌”沥青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生产轿车等润滑油以及各种工业用润滑油。
近年来,谋求依托港口降低物流中转成本,到嘉兴港投资建厂的化工企业纷至沓来。浙江美福石油化工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也将发展目光投向了嘉兴港。目前该公司位于嘉兴港乍浦港区后方的年产12万吨丙烯项目已于今年8月份开工,目前年产100万吨重油催化制烯烃装置等8套工艺装置及相应的系统配套设施已实施大半,预计年底可建成。另外,该公司在乍浦港区投资建设的3万吨级化工泊位及11.2万立方米储罐区已于今年4月份投入试运营。该公司副总经理罗宇星表示,美福石化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和外海码头仓储项目相互联动,形成产、供、销、运一条龙。
随着落户嘉兴港区化工企业日益增多,带来了化工物流运输的巨大商机。嘉兴港内的石化码头将目光锁定到这些大客户身上,纷纷与港区内化工企业“联姻”。据了解,位于乍浦港区石化作业区的泰地石化码头先后与后方三江化工、嘉化、鸿基石化、庆安化工、协成硅业、信汇合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建立了原料和产成品运输“伙伴”关系。
“与腹地化工企业合作,给我们带来稳定货源的同时,也为众多化工企业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实现了双赢。”泰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唐刚表示。据唐刚介绍,该公司码头2009年为腹地化工企业提供的化工原料和产成品运输达30万吨,占该公司码头年吞吐量的近一半,预计今年可达到35万—40万吨。
嘉兴市港务局港政处处长张保林表示,嘉兴港这种“前港后厂”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港产互动发展,实现了商流和物流的完美结合,延伸了港口物流价值链,有助于推动嘉兴港由传统装卸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业转变。
对接腹地开发区实行区港联动
展开嘉兴港总体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嘉兴港各港区后方都有依港而建的开发区,乍浦港区后方拥有全国首个化工新材料园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独山港区后方是省级平湖经济开发区,海盐港区后方有省级海盐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各开发区与港区形成互动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
乍浦港区后方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内,现落户有日本帝人、庆安化工、合盛化工、德山化工等逾30家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化工企业与乍浦港区石化作业区形成紧密的物流运输链。2009年,园区化工企业实现产值96亿元,液体化工物流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独山港区A2泊位即将建成投产及A3、A4、A6、A7、A8等化工泊位前期建设的启动,位于独山港区石化作业区后方的平湖市化工园区也提上规划层面。“区港联动发展是引导产业集聚的推进器,世界主要港口的发展历程都体现了港口在产业集聚中的先导作用。”平湖市独山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海盐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依托港口优势,先后引进吉安70万吨轻涂白面牛卡纸项目、亚威朗LED外延片生产项目等,新兴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新型建材业取代了传统的服装产业,以LED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日益崛起,初步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机械制造、玩具、化工和新型建材五大产业集群格局,区港联动实现双赢。
“嘉兴港终于找到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密码’,那就是港产互动、区港联动。”张保林说道。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港产互动、区港联动体系,把区港联动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以港口促进临港工业的发展,以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港口的飞跃,构建港口与腹地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局面。”嘉兴市港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