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10时,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个40尺集装箱从停靠在厦门港海沧港区18#-19#泊位的“达飞铁达时(CMA CGM TITUS)”轮上卸下,标志着厦门港又一环保节能的大型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厦门海沧新海达集装箱码头试投产,海沧朝“海西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又迈出一大步。市委常委钟兴国,市政协副主席陈昌生等领导出席开港试生产仪式。
港口,是海沧最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海沧港区发展迅速,世界航运巨头超大型集装箱班轮纷纷停靠海沧港,4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通达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世界主要港口。
去年5月10日,与高雄港的签约合作,使得海沧在港口对台交流上更加凸显其重要位置和作用。海沧对外通道建设也不断完善,形成海陆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去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西首个保税港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作,海沧的航运物流业由此揭开了崭新一页。
据了解,海沧保税港区规划建设21个万吨级泊位,现已建成投用11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在建6个10万吨级泊位。2010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558万吨,其中集装箱230.4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迅速跃居厦门组合港半壁江山,占全省五分之一。
厦门港海沧港区18#-19#泊位码头(厦门海沧新海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1.6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7.56亿元人民币,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
据了解,海达港口条件优越,所使用的海沧航道位于鼓浪屿西南方,为厦门最深水航道,可航宽度250米,供10万吨级集装箱船可单向不乘潮通航进出港。
码头前沿水深达-17米,调头区长865米,宽588米,陆域面积43万平方米,岸线长754米,纵深572米。配备2台双40’(额定起重量80吨)和4台双20’(额定起重量65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16台电动轮胎式龙门起重机(额定起重量41吨),近期年通过能力为100万标箱,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30万标箱。
据介绍,该项目自2007年开工建设起,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强力推动该项目的进展,终于迎来了昨日新海达码头第一艘集装箱轮试靠泊。“达飞铁达时(CMA CGM TITUS)”集装箱轮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2011年最新投入营运船舶,服务于厦门至地中海西航线。
新海达码头位于海沧保税港区二期内,拥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定位和先进环保的机械设备,其投入营运,是适应腹地经济发展和厦门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及海峡两岸经济交流新局面的需要,是对厦门市“以港兴市”战略和海沧建设现代物流基础平台的有力支持,是现代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和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将为促进厦门港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和国际中转港贡献力量。
有关方面表示,依托海沧保税港区,坚持从立足“海西”、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要把厦门海沧新海达集装箱码头作为一个服务全国经济发展和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往来的重要载体,做强、做大,建设成为海西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码头,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科学发展先行者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业内人士指出,该码头的建成投用,将大大提升海沧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加速海沧迈向“海西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有助于将厦门港打造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全力提升厦门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放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国家提出的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