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全国“两会”上,河北的曹妃甸、天津的滨海新区,成为来自河北和天津的代表委员们谈论的焦点。渤海边两个相距仅38海里的港口,有着相似的功能定位,甚至都称“新区”,俨然已经成为环渤海区域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近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天津代表团得到了一个他们期盼良久的重大消息,天津市于2006年9月递交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
全国政协委员田向利告诉记者,自己带来的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将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方面的。据了解,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来自河北的代表委员中仅涉及曹妃甸的提案、建议就有6份。
在天津代表团驻地,“滨海新区”处处耳闻。在此次“两会”上,天津全国政协委员深入滨海新区调研后的联名提案以及个人提案、大会发言,也将被“一揽子”提交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从长远谋划和战略考虑,只有竞合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田向利委员认为,曹妃甸和滨海新区各具特色,互为依托。“我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将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点,并与天津滨海新区一同列入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区域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对于曹妃甸和滨海新区,我给予同样热切的关注!”身为天津人,却由于工作关系在河北的滕勇代表高兴地说,“曹妃甸和滨海新区如果都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那对河北和天津而言都意味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唐山,河北第一经济强市,拥有渤海湾惟一不用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曹妃甸;天津,国家承认的北方经济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的滨海新区。两个近在咫尺的百年工业重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人的印象是博弈,是竞争。所幸的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冀津两地的决策者谋划发展自有一种高瞻的境界、开放的胸怀及外向的视角。
2007年7月2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管委会与唐山市政府共同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以此为标志,滨海新区和曹妃甸新区从博弈走向合作共赢,冀津合作、环渤海区域合作也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原唐山市委政研室主任刘学谦说,在国家重点培育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滨海新区是一个重要的引擎,但是整个区域的加速崛起,需要多个引擎的带动。“在这个视野下看,曹妃甸新区与滨海新区间形成平等、错位、互动、共赢的发展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从更广阔的层面看,两区市的合作是更高层次上推进环渤海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之举,为冀津合作、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滨海新区的崛起离不开河北、唐山的支持,双方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滨海新区要提升制造业层次,进而担当起“北方经济中心”的重任,单兵独进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同周边地区尤其是曹妃甸新区加强区域合作;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追求的是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曹妃甸新区欲在环渤海区域的发展中担当主角,也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晋升的资源、市场等“阶梯”。不论是津冀合作,还是曹妃甸新区和滨海新区的携手共进,都是两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觉调整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从国内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则树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范例。
环渤海地区港口众多,例如山东省的青岛港、日照港(13.53,0.97,7.72%,吧)和烟台港,辽宁省的锦州港(7.92,0.23,2.99%,吧)、大连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码头经济”这个“引擎”。以肩负区域经济发展使命的“引擎”间的合作为标志,环渤海区域的大合作也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