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先期救援部队是“徒步”进入重灾区,“徒手”展开救援的。两个“徒”字背后,是入川蜀道遭到重创后,生存物资和救灾设备运不进去,唯有依靠人力与天灾抗衡的悲壮与无奈。在灾区同胞命悬一线,急待救援的时候,交通运输的作用尤为突显。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指出,交通运输是抗震救灾的关键,交通运输线就是生命线。
在公路没有抢通的前几天,空运和水运成为运进救灾人员和物资,运出伤员和难民的主要方式,后随着公路的不断抢通,陕西、重庆、甘肃、四川通过公路运送救灾物资70.3万吨,灾区正源源不断地接到生命给养。
攻坚战:抢修蜀道究竟有多难
蜀道自古难于上青天,经这次重创,抢修更为艰难。目前通往汶川重灾区的公路运输主通道虽已打通,但余震不断,已记录的余震就有7000多次,沿线飞石、泥石流不断。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司长戴东昌介绍说,四川交通系统的抢修人员先后有158名伤亡。对交通部门来讲,抢通灾区公路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是公路抢通的攻坚战,另一方面是道路保通的持久战。交通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如是说。
从公路抢通的攻坚战来讲,主要是这次地震对公路的损毁非常严重,另外由于通信中断,对于直达汶川中心区域的这些路网的实际损毁程度是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再加上这些路都在山区里面,都是三级路,一面是岷江,一面是大山,发生地震以后,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巨大的石头都混躺在路上;另外这一区域里的公路结构又有众多桥梁,还有一些隧道,受地震的破坏,修复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样的状况,交通运输部党组迅速地把公路抢通作为重中之重。地震发生以后,当天下午我们就启动了全国交通公路水路应急的一级预案,也迅速成立了交通运输部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迅速地制定了工作总的方针和目标,一个是公路抢通的目标。对于公路抢通,根据路面毁损情况,我们提出了叫“多头推进、中间开花、两头夹击、协同作战”。
对道路保通,原则是“人员不撤、设备不减、责任不变”,继续维护在原有抢通线路上,要随滑随时清障。
特别是映秀到汶川,受损的更严重,我们的总工程师坐着直升机对这一段受损路面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另外派了两支路面勘查小分队,一组7人,爬山越岭,冒着余震的危险,对损害路段一段一段逐一勘查。从发回到指挥部的结果来看,光滑到路面的这些土石方,有几处都是一万多方。另外,桥面也已经垮塌。再者就是路面的毁损非常严重。我想短期内尽快实现映秀到汶川地段的打通会比较困难,也许做重建的思考,从科学性的角度可能更合理一些。但是我们并不因此放弃,另外也通过新的通道使救灾物资能够到达汶川。新的通道就是从西线到北线,西线就是从成都到雅安,到宝兴,到小金,到马尔康,然后进入国道317线,然后进入理县到达汶川,这个全程大概是680公里,一般的救灾物资运输车辆大概得24个小时多一点。
一万多方相当于一栋大楼,因为地震的因素,一下子整个滑到路面上和路面的两头。对于这种大的滑坡,清理起来确实比较艰难。这种艰难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作业面受限制。如说从都江堰到映秀这一条通达汶川的公路,一边是岷江,一边是高山,这个路的等级本身就不高,基本上是三级路,路面8米左右。一旦出现像这样一万多方的土石方拦在路上,这种作业面因为路面很窄,一边是山,一边又是非常陡峭的岷江,作业面受限,一次只能允许一个作业机械在现场作业,所以即使机械不停,人员不停,但是实际有效地速的清除这些大的滑坡石块,进展就比较慢。不是说没有人、没有设备,关键是作业面受限,不能大规模的上。
另一方面是因为余震不断,到目前余震达7000多次。所以在打通的过程当中,余震对现场的作业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我们在打通的过程中还要做好一些安全方面的措施,要尽量避免在实施打通当中出现新的人员伤亡,所以余震对打通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再有就是这也加重了已经损毁路面的损毁程度。
持久战:各地交通部门24小时盯守
目前,进入受灾地区的车辆正在迅猛增加,各种救灾物资、设备和救灾人员、志愿者通过公路陆续抵达重灾区。交通运输部要求,各级交通、公路部门除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免费礼遇放行外,还要死盯死守加强道路监控,24小时对入川道路进行不间断巡查,遇有塌方、拥堵要及时全力清障、疏导并及时提供车辆分流绕行方案,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快速、安全抵达目的地。
而针对目前正在地震灾区现场实施全力抢通的二万余名的交通部门有关人员,交通运输部也提出,要求实行24小时对已抢通公路的死盯死守,确保已抢通公路的连续通畅,确保所有通过公路运抵灾区的救灾物资车辆和救助人员力量,快速安全抵达目的地。
同时,沿途各服务区、收费站要做好对救灾车辆的加油、就餐和必要生活物资保障服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司乘人员,并提供二十四小时全方位服务。包括前方道路通行信息、有效、引导和疏导交通,做好沿途公路信息显示牌、可变信息版和信息的及时通告。
进展:重灾区已抢通三条生命线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指出:目前,震区灾情依然非常严重,抗震救灾工作依然艰巨,交通运输系统抢通保通任务依然艰巨。交通运输是抗震救灾的关键,交通运输线就是生命线。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抢通,二是保通,为抗震救灾打通道路,为抢救生命打通道路,为恢复重建打通道路,千方百计保障灾区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称:通往重灾区的三条生命线,第一条抢通的是通往汶川的大通道,它是在5月15号晚上9点半打通;第二条,从甘肃往南到茂县的北线,于5月17号打通;第三条,从成都经过都江堰到映秀的南线。应该说南线这条线最艰难,灾情最严重,在抢通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是最大的。这三条生命线在维护人员的全力维护下能够保持畅通。
随着17日21时30分国道213线、省道302线通往茂县的公路打通,受汶川地震灾害影响的高速公路均已畅通,除四川省重灾区的部分路段之外的国省干线公路也正在抢通。到18日15时,四川境内通往重灾区所有县城和主要城镇,基本实现了至少一个方向的公路通道对外连接。全国各地通过公路送往灾区的救灾物资,运行线路具体提示如下:
西线:送往汶川、卧龙的救灾物资可从成都经雅安出口前往小金到马尔康,沿国道317线到理县、汶川;也可在小金走省道303线抵达卧龙。
北线:送往茂县的救灾物资可由甘肃入川沿国道213、省道302两条线路进入茂县;送往平武的救灾物资也可由甘肃南下入川经国道213线至松潘,转由省道301线到南坪,再从省道205线抵达平武。还可由已抢通的县道到达青川。
东线:运送北川的救灾物资可从德阳、什邡到绵竹沿省道105线到达,也可由绵阳经安县到北川。
南线:运送到映秀、水磨乡镇的救灾物资可从都江堰沿国道213直接抵达。
目标:生命线直达灾区村户
按照国家主席胡锦涛“真正把抗震救灾工作延伸、拓展、落实到村”的重要批示,至19日14时28分前,救援力量已全部到达全省所有3669个地震受灾村。目前,人命的救治工作已全面展开,救灾物资也必须及时运进去,乡村公路抢通形势严峻。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地震灾区的道路抢通工作全面向通乡通村公路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已打通162条县到乡公路,比5月18日增加了12条。甘肃最后166条通村公路已抢通72条,预计最后94条通村公路将于5月21日前全部抢通。[网络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