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货柜码头商会主席李耀光昨天在沙田出席施政报告地区人士咨询会,明确建议政府在葵青港区拨地100公顷作后勤用地,以支持葵青港区持续发展。面对珠三角区多个货柜码头兴建和扩建陆续落成,加上两地码头服务水平差异仍然存在,香港码头的竞争力受到冲击。李耀光认为,香港政府应该采纳“香港港口规划总纲2020”的“港口提升计划”中的建议,并在港口规划和土地分配政策中作出适当调整,才可保持葵青港口码头的竞争力。
李耀光引用的“港口提升计划”,其目标是提升香港港口(特别是葵青货柜码头)的生产力,并由政府提供合适的经营环境,例如参与支持和规划,以及协助货柜码头营运商实施土地和运输的基建改革,以提升码头的处理效率。他建议政府依照该计划原则,在葵青港口拨地100公顷,供货柜码头营运商作后勤用地使用,以提升码头的生产力和纾缓港口交通的挤塞情况。他指出,政府拨地应作长远考虑,因为港口土地用途会直接影响码头的运作,政府不应把港口用地售予非码头营运商作其它用途,例如兴建货仓。他认为货仓并没有必要在码头地区兴建,既无助于码头的发展,又使港区的交通更挤塞,令码头用户成本上升。上月台风“鹦鹉”袭港后,葵涌货柜码头曾经出现严重交通挤塞。
不过,根据“香港港口规划总纲2020研究”,虽然后勤用地的需求会随著港口吞吐量上升而增加,但是在短至中期,用地的供应不会出现明显短缺。2020年的港口布局已顾及在港口毗邻设后勤用地,面积约为每个泊位10公顷。
此外,李耀光亦建议政府预留10至12个驳船泊位,以提升现有码头的处理能力,支持葵青港区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过他重申,兴建10号货柜码头没有迫切性,因为按照现有码头的处理量的每年增幅计算,估计要10年后才达致饱和。而现有码头仍存在生产力提升的空间,增加现有港口泊位会是更适合方法,给予政府更充裕的时间考虑兴建新码头的需要。他又指出,近期香港录得港口吞吐量轻微升幅只是假象,因为超过60%的吞吐量是中转货柜,同一货柜卸船及装船时被重复计算,实际上吞吐量并没有增长。[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