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二三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需要非常的政策思维和手段。继10月的低迷数据之后,刚刚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无疑又给市场扔下了一枚枚“炸弹”:进出口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创十余年来新低——中国经济下滑的速度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我们尝试用一个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说明目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假如统计局编制月度GDP的话,按照工业增加值与GDP的历史相关关系估算,11月的GDP增长率最多也就在3%-4%之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的GDP增长率只在1989年-1990年间出现过这样低的增长速度。更令人担忧的是,GDP增长率从去年四季度的11.2%下降到目前3%-4%的水平,只花了10个月的时间。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为近二三十年来仅见。而且,加速下滑的态势目前为止并无停止的迹象,更不用说反弹了。
当前,出口随外部需求调整进一步下滑,以及国内钢铁等重工业减产消化库存的状况仍在持续,预计明年一季度出口负增长会达到-20%左右,整体经济下调的状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应当说,最令人担心的衰退性“硬着陆”已经出现了。
面对现实,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是二三十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的政策思维和手段,而不应囿于常规的标准和条框。政策层面上,应尽最大的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和方法,务求缩短衰退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说,紧急状况下的政策能在短期内起效才好。比如增加财政支出,就可在短期内产生需求,对于保就业和保增长至关重要。目前的财政状况是二三十年来最好的,具备扩大财政支出的实力,也算是此次经济衰退不幸之中的万幸。短期内,财政赤字占到GDP的5%没问题,经济恢复后会很快回到平衡的状态。同时,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空间也还很大。
在现有财政状况尚好的条件下,如果因政策的出台不够果断坚决、力度不够大,而导致经济出现不应出现的状况的话,岂不是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况且,鉴于目前经济已经衰退性“硬着陆”的情况,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扩大财政赤字来保就业,以避免经济衰退引发大面积的社会不安定。根据我们的测算,今明两年,中央财政每年需要1.5万亿左右的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发行,才足以使经济达到7%到8%的增长水平。通过增发国债及扩大财政赤字来增加财政支出,相对于推动银行多放贷款而言还有一个优势:可以避免银行发放过多政策性贷款,导致若干年之后坏账率上升。那样的话,政府又要面临是否收购银行坏账及注资的痛苦抉择,使之前得来不易的银行改革进程走向倒退。不少人认为,欧盟关于赤字率3%的标准应作为中国财政扩大赤字刺激经济的一个上限。而我们认为,在目前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一常规标准的局限。
财政支出若干投向,具体到增加财政支出的投向选择,首先应考虑保障性住房。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即使在最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也是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香港政府就为其40%的人口提供廉租房。由于此前中国对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自1998年房改以来,在保障性住房支出上已累积了不少历史欠账。也正因此,投入增加的空间较大。此外,自年初以来,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价格下跌已近一半;而钢铁等行业受出口及国内房地产投资需求下降的影响,近几个月来调整幅度较大,10月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最近,建设部出台了关于今后三年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9000亿的计划,我们认为,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除了保障性住房之外,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相对滞后的领域是铁路,因而加大铁路建设投资仍大有可为。此外,还可以增加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一方面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至少能部分缓解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短缺的压力。
总而言之,面临经济衰退的恶劣形势,出台财政刺激政策的力度要大,不应被财政赤字的常规标准所局限,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的空间亦应充分运用。财政刺激政策需要辅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政府投资的需要降低融资成本,使财政政策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保就业和保增长的最终目标。[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