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拿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长三角港口完成的货物吞吐量是13年前的4倍,亿吨大港由1个增加到了8个;今年前8个月,上海港更是在集装箱吞吐量上超过新加坡,雄踞全球第一。
“一些地方的港口建设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有的已出现了运力结构性过剩。”前上海港务局副局长、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蔡美义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
提振港口经济是好事,“港口过热”则暴露了硬币的另一面。
包括交通部原外事司副司长、现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忠喜、南京港集团高层人士、上海航运交易所专业人士等多位专家在面对记者时都坦承,港口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同时也使得许多港口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重复建设,削弱了港群整体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腹地上的接近甚至重合,内耗现象与日俱增。
根据中央的目标,未来十年将基本打造成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国际航运中心。由此,港口势必会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的桥头堡,“港口热”在长三角急剧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