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都提出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东盟连续多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十二五”时期,广西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继续发展与东盟的贸易。尽管广西与东盟发展水平接近,资源禀赋相似等,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双方经济没有互补性而不宜继续向东盟拓展。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来看,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领域和空间。
当今世界贸易出现许多新特点,时代赋予了经济互补性新的内涵。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依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所有交换国家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这就是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这里的“绝对利益”就是“绝对互补性”。大卫 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利益”作了修正和发展,提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一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尽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大大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然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是相对的,因为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从而国际贸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类型的多样化,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产业内贸易出现等等。
产业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即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今天国际贸易情况,同时也说明今天的经济互补性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使大量专门化、大规模化的产品生产成为现实,进而导致了商品的低价及商品的多样化。规模经济效益的增长与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城市化人口的增长等,也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同时,人们实际收入大大增加,可以有能力消费更为多样化的商品。
当今世界贸易已经不是李嘉图时代的情况,尽管比较成本理论(实际上就是富国与穷国、资源差异的国家进行贸易)没有过时,但由于当今世界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行业内贸易的出现,使资源禀赋相似、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富国与富国、穷国与穷国)之间也可以进行贸易,如一国的自产汽车出口与进口别国生产的汽车可以同时发生。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正是基于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创立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从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新理论回答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他将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大量的商品和服务得以长期连续、并以一种更为廉价的方式生产的研究,揭示了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效益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