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腹地的贵港市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实施“港口强市”战略,积极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构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前贵港港已经从过去肩挑人扛的内河小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全国内河10强大港,贵港市也从昔日内陆落后的小县城转变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前沿。
——千年古埠欣逢水运振兴良机
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水道上接云贵、纵贯两广、通江达海,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东向出海水运通道,处在这一通道关键节点上的贵港历史上就与滚滚西江血脉交融。
据史料记载,从秦朝开始,尤其是到了汉、唐时期,当时贵港地区的经济便相当发达,特别是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最为繁荣,当时来自西部、西北的东出货物纷纷通过这里水运东下,沿西江上溯的船只也经此转陆运西进,一时间舟楫往来、商贾云集。
进入新时期以来,水运相对于公路、铁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明显,尤其是在强调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水运价值得以凸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局局长杜敬民介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水运不仅占地少、运量大,而且能耗小、成本低、污染轻。从运输成本方面看,以贵港至广州运输为例,目前水路运价每吨公里约为0.04元,而铁路运价为水路的3倍,公路运价为水路的7倍;从能耗方面看,水路每千吨公里耗油不到公路的1/9。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加快开放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崛起“北部湾地区”、腾飞“桂东南、桂西北两厢”,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重大决策核心内容是把广西境内1400多公里的西江干支流内河改造成1000吨级以上航道,形成一张干支畅通的内河航道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内河港口体系。近期经过5年左右建设,新增吞吐能力7000万吨以上,实现总吞吐能力1亿吨以上,使西江水道的黄金效益得以显现。
今年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广西要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把发展西江经济带提高到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
“这充分体现了开发建设西江经济带已进入国家领导的决策视野,进入了广西发展的重要战略范畴。”贵港市委书记赖德荣说。重大机遇眷顾下,贵港这座“贵在有港”的新兴城市,已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以港兴市、港城互动拓展全新布局
纵观贵港的历史和现实,贵港的发展始终与港口水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贵港市委、市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港口带动工程”和“港口强市”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贵港港仅有4个码头泊位和9个自然岸临时泊位,年通过能力50万吨,码头卸装也基本靠人力肩挑背扛。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贵港水运面临市场萎缩等诸多困难。贵港市群策群力千方百计突破横亘于货运线上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尤其是对港口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合。在贵港市领导的带领下,港航部门主动走出去与云、贵、川客户单位立约挂钩,四处联络招回货主揽回业务。
1998年之后,贵港水运市场开始回暖,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贵港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是在2003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千万吨级内河大港,而两年后贵港港吞吐量就突破两千万吨,跻身全国内河大港13强。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112万吨,占广西内河港口吞吐总量的66.55%,保持全国内河大港10强和华南内河第一大港的地位。
现在,贵港港现有码头泊位17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000万吨和8万标准箱,运力占广西内河运力的61.6%。与此同时,贵港市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航运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管理与市场、信息与生产有效对接。
贵港市市长唐成良介绍,依托便捷的水陆联运交通优势,贵港市“港城联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港口和沿江区域已相继建立了江南工业园区、西江产业园区、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建材物流中心等新兴园区和区域中心,建材、金属冶炼、电力、制糖、造纸、加工制造等产业初具一定规模,现代物流的市场潜力为中外客商一致看好。
年产水泥能力达到900万吨的贵港厂是台湾水泥公司“深耕华南”的重要一步,香港华润集团已经在贵港建成年产水泥能力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5条。去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也大受影响,而贵港市今年前三季度却实现GDP增长15.5%、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了逆势增长。
特别是作为贵港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强劲增长态势:今年1-9月,贵港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571.21万吨,同比增长12.9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
——“一基地、一中心”描绘贵港发展新蓝图
赖德荣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贵港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贵港市立足贵港实际,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构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打造西江航道枢纽中心”,努力推动贵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目前,贵港港已成为全国内河十强港口和华南、西南内河第一大港。贵港已提出打造内河大港口的宏伟目标。黄基介绍,这主要是坚持“港口强市”战略,加大港口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港口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设施,扩大港口规模,全面增强港口吸引力和竞争力。
记者从贵港市交通局了解到,贵港已经提出力争经过5年左右建设,全市港口总吞吐能力超6000万吨,港口货物总吞吐量超6000万吨,其中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50万标箱,贵港港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建成西江航道枢纽中心。
与此同时,贵港市依托大园区大力发展沿江产业,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廉的优势,以港口强市带动工业立市,积极拓展经济腹地。其中沿江规划将重点建设江南工业园等14个工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效平台。通过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临港建材、能源工业和相关的加工业、制造业,扩展、拉长制糖、造纸、建材、能源、化工、冶金、饲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今年前三季度贵港市新引进合作项目318个,合同投资额185.46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29.53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东部产业转移项目199个,占新引进市外合作项目的62.6%。目前,贵港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企业已达351家,固定资产投入230亿元。
一边是已经具备一定发展规模,有大量资金、产业迫切向外转移的珠三角经济发展高地;一边是具有强大吸附能力,渴求更多资金流入,更多产业进驻的西部经济发展洼地,唐成良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贵港刚好位于珠三角和大西南两个极点之间,如果贵港加强与沿江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把开放前沿和腹地紧密连接起来,未来将使得西江走廊成为珠三角辐射北部湾的高速通道、西南地区通往珠三角的便捷走廊、南宁至广州的经济中轴线。[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