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时电子报》报道,继互联网之後,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另一波新浪潮,中国在物联网发展脚步在全球又居领先。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据统计,中国2009年RFID市场规模85亿人民币,较前一年同期增长29%,仅次於英国、美国,居全球第3。
中国在2009年将物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RFID作为物联网感知与应用的核心技术,中国政府推动力度明显增加,使得RFID产业有很好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卷标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能力,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较为成熟。高频领域的厂商生产产品已达国际水平;超高频领域逐渐迈向成熟;微波领域多半处在研发阶段,尚未量产,成熟产品少。
另外,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卷标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取得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 也初见成果。
中国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张,从身分识别、电子票证,到资产管理、食品与药物的安全监控、仓储物流等,皆加快发展进程。
中国许多城市已进行物联网的应用试点,青岛全面展开RFID应用,包含金融、公共安全、工业生产、公共事业管理等10多个领域;北京交通包含公交车、地铁及出租车皆开通刷卡应用,刷卡交易数量全国第1,累计发卡量3,447万张;广州的“羊城通”,集结公交通、电信通、商务通於一身,发卡量超过1,200万张。
此外,也具体实现在上海世博会,诸如电子门票、手机支付、食品安全、安防、楼宇监控、客流分析、井盖监控、概念车等应用。
尽管北京、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方政府都发展物联网,但上海早在电信、互联网、IT制造集成等方面具领先优势。
2010年3月,中国首个物联网中心在上海成立,致力打造物联网创新基地和高端物联网产业链,形成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并带领中国物联网标准制定。
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推算,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增加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因此加强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对于实现低碳物流,以及减少流通费用增加利润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