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受美国经济震荡的影响,近几个月泛太平洋市场上集装箱航运的贸易环境急转直下,给市场前景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
夏季过后,洛杉矶与长滩港群的进口集装箱货量大幅下滑。以8月为例,两港的进口箱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了6%~7%。
就目前来看,2007年美国各港口从亚洲进口的集装箱货量要远远低于几个月前各家分析机构所作的预期。2008年的预期也跟着被调低。来自美国《商业日报》研究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头3个月中经跨太平洋航线至美国的进口箱量仅增长了6.3%,与前一季度相比下降明显,也远逊于2006年全年度10.8%的统计数字。该研究部门已将2007年全年的预期增长水平由9.2%下调至了7.2%,并提醒称将有可能遭遇更大的降幅。该研究部门此次调整预期的背后有着人民币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货币升值,油价飞涨以及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过,2008年的市场前景仍被看好。
跨太平洋东行航线历来是班轮公司的摇钱树,但眼下的情况是亚欧航线能够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该航线上集装箱运量的年增长速度在20%之上,收益自然水涨船高。相较之下,班轮公司在太平洋市场上就显得不是那么如意,在今年与货主的年度合同谈判中,他们并未获得想要的运价。
据洛杉矶当地一家媒体报道,由于消费能力下降,洛杉矶与长滩两地的零售商正纷纷从工厂撤消订单。该研究部门预计今年亚洲东行至美国的集装箱货量将达到1540万标准箱,如果增长速度能如预期达到9.7%的话,2008年这一统计数字将上升到1690万标准箱。虽比此前..9%的预期稍有下滑,但研究小组相信随着生产力继续往亚洲转移,亚洲对美国的集装箱出口货量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且,该研究部门预期2009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9.2%。今年第一季度中,在亚洲往美国的总计18万标准箱的增量中,东北亚占到了97%。同时,该地区在整个跨太平洋东行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92%。2007年东北亚输出至美国的集装箱货量增幅预计可达8%,东南亚则为4.4%。
另一方面,美元贬值以及亚洲经济的强势也稍稍刺激了美国的集装箱货物出口。该研究部门预计2007年美国对亚洲的集装箱出口货量将达到540万标准箱,增长速度为6.7%,比早前6.2%的预期稍有提高。不过,生产力往亚洲转移这等重大结构性调整,也使得美国本土的生产厂商无法完全享受到国外经济快速增长和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扩大出口的效应。
好在目前这种局面正得到改观,该部门已将2008年美国出口往亚洲的集装箱货量预期增长水平由原先的5.9%调高到了7.2%。不过,570万标准箱的预期箱量(不计空箱)也不过仅仅是返程航线上箱量的1/3左右。与此同时,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集装箱货量预计将增长12.2%,而来自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货量则将分别下降2.5%、6.6%和12%。虽然2007年东北亚输出至美国的集装箱货量增幅预期由9.7%调低至了8%,但2008年10.3%的预期与此前的预期调整不大,2009年的预期则为9.8%。中国将继续在对美的出口贸易中领跑,2008年其对美的集装箱出口货量预计将再增长13.4%,而日本将再现2.5%的跌幅。
该研究部门指出,虽然未来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品将会占据更大的份额,并将因此挤占掉其邻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份额,但他们中的多数都能从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得到补偿,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与自己搬迁至中国的工厂做买卖,提供材料、元件及半成品。[在线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