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等传统出口目的市场的萎靡不振,令不少面向外贸市场的代工类企业发愁,加上人工、原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企业审时度势,提出了“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的转型设想,在强调内需的大环境下,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然而,这种“外转内”真正成功的案例却不多。究竟卡在哪儿了?
本月初,有多家代工厂宣布,将主动终止与来自瑞典的家具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的合作。其重要原因在于宜家不断压低采购价格,导致代工厂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为继续存活,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联合十几家前宜家代工厂,组建成立销售家具家居产品的嘉宜美公司。但它们是否能从外资企业强势的跨国经营和成熟的渠道控制下杀出活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应该看到,作为成熟的代工企业,多年积累的“中国制造”经验,其实是这些企业的优势。尽管“中国制造”也不时传出一些为人诟病的质量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与外贸市场、国际企业打交道,这些代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款式、什么材料,只要你说得出,它们做出来应该不难。
但是,代工企业的弱点在于,它们大多没有足够的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一部分企业开始从最传统的来料、来样加工,逐步转向包含设计的生产,行业中的佼佼者也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在品牌方面,几乎是过去的代工企业完全没有涉足的领域。有些企业一直是为外国品牌代工,质量好,订单也不少,但是它们几乎没有培育过自己的品牌,忽然转战内销市场,在这个消费者人人口中挂着品牌的年代,没有过硬的品牌,如何赢得人心和销量?或许有人会说,那些国际品牌不也是从名不经传的小品牌逐步树立起来的?但是,做品牌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不少欧洲名牌的确出身于小作坊、小村落、小小的家族企业,但它们历时了数代人建立口碑,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历史事件的机遇。此外,做品牌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创建品牌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可能是入不敷出的“烧钱”阶段,一些目前成功做出品牌的企业,在漫长的头十几年里是不赚钱的,靠着母公司在出口领域的利润支撑着。而眼下我们的这些制造企业等不起时间,也砸不起钱,如果不能尽快建立起品牌赢得内销市场,在外需市场订单加速减少的情况下,很可能随时面临资金链断掉“猝死”的危险。
由此可见,外贸代工企业要转内销市场,并不是适应内外两个市场“口味”那么简单,本质上,它们需要彻底的“脱胎换骨”,向生产、设计、品牌营销等从前未涉足的方向发展,需要重新设置企业内部的部门,招募空白领域的人才,补充在管理、营销、渠道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无异于从零开始创建一个企业,并且要争分夺秒获得生存机会。企业转型很难,但这样的企业在我国数量庞大,它们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好坏,外贸企业转型,已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政策设计上亟待拿出一整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