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5月31日电 “区域通关就像是把上海、宁波等口岸搬到了家门口,谁不愿意在家门口办报关手续?这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区域通关模式中受益的恩希爱(杭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昨天,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口岸办、海关、检验检疫负责人齐聚上海,共商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大计,并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标志着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核心的区域通关改革迈上新台阶,这对于长三角众多进出口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主动适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发展而推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自2005年10月开始试点至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的实施,有效消除了因行政区划和关区分立造成的物流障碍,实现了口岸货物的快速分流,简化了海关手续,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杭州海关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根据试点企业的反馈,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的改革后,试点企业的平均通关效率提高了40%,物流成本下降20%。
据了解,从2006年1月1日至今,仅杭州海关已审核放行该模式下的进出口报关单就达2400票,涉及货运量88万吨,3万多个集装箱,征收关税及代征税超过12亿元。一些杭州海关实施区域通关的试点单位,见证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通关改革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浙江雅士迪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电路总成、产品均返销日本的日资企业,对货物通关时效有着迫切需求。在没有实行区域通关模式前,企业一直通过上海进出口货物,与海关信息沟通方面比较耗时费力。最麻烦的是碰上退单,时间很难控制,会影响到企业整个生产进度的安排。但从去年9月开始,“雅士迪”成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后,“现在只需在企业所在地报关,经过审查,货物在上海海关可以直接放行,原来两三天的通关时间,现在1天之内就能完成。时间短了,成本也就跟着下来了,交货期也有了保证。”雅士迪的业务负责人吴丽丽说到这儿很开心。
除了提升物流速度,帮助企业降低通关成本,“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模式对于浙江非沿海的内陆地区外贸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1—2月,杭州口岸进口18.27亿美元,增长76%,首次超越上海、宁波口岸,成为杭州关区企业进口通关首选口岸,且进口增速高出平均增幅42.5个百分点,增幅列沪杭甬三大口岸之首。
按照规定,信誉评级为A类以上的企业均可向属地海关申请应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截至目前,浙江省(宁波地区除外)符合申请资格的企业中已有125家企业享受到了由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带来的诸多便利,已占到有资质企业的四分之一。(作者:俞晶、李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