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船集团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造船大国。是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近日我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也即将出海试船,预示着中海的发展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位于上海的中船集团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码头,我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正在进行紧张准备,即将出海试航。LNG船是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三高”产品,被誉为世界民用船舶建造皇冠上的“明珠”。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从买图纸到自主研发
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船集团2006年的造船产量约占当年全国造船总量的43%,排名世界造船集团第二位。今年上半年,中船集团手持船舶订单已超过4200万载重吨,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10%以上。“只有自主设计开发,才能掌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不搞自主创新就没有中船的今天!”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谭作钧深有感触地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国内主要以单船几百标准集装箱(TEU)级的小型集装箱船为主,1990年,当时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2700TEU、号称“未来”型的出口德国的风冷集装箱船,由于当时没有掌握设计技术,直接从国外购买图纸,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实践证明,必须立足自身搞研发!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中船集团组织相关单位对集装箱船设计建造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并组织了强有力的研发队伍,终于攻克了8000TEU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船集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选择了适合我国船舶工业自身特点的自主创新路径,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通过高起点引进技术,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逐步增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过去只能按船东要求“先合同后设计,边设计边建造”的阶段,到能够超前开发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船型从而引导船东需求。
2006年,中船集团自主研发的30万吨VLCC(超大型油轮)已承接订单24艘;自主研发的17.7万吨绿色环保型散货船累计已承接订单82艘,占据世界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引领了该型船的技术走势,拥有了该型船在国际船舶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瞄准市场需求灵活创新
“灵活的创新方式,是企业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船集团科技部主任许淼对记者介绍。
多年来,中船集团组织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船厂,对市场需求量大的LNG船建造技术进行攻关,先后投入科研经费上亿元。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还通过与具有LNG船舶建造经验的法国大西洋船厂合作,并引进法国GTT公司货舱围护系统专利技术,逐步掌握了LNG船舶建造关键技术。
针对一些基础较好的项目,比如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中船集团主要采取了集成创新的模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紧密结合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等造船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丰硕成果,并培养了一支精通技术、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在创新中,他们发现,围绕市场需求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1999年建厂初始就一边进行基地的筹建,一边跟踪船舶动态,研究市场需求,选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产品,同时组织员工到国内外先进企业学习。当船厂还在图纸上,造船意向已敲定。根据市场需求同一些研究设计院等联手,共同开发设计的绿色环保型好望角型散货船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青睐。
通过对船型的不断开发和优化,中船集团在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上都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船型,综合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造船国家不相上下,并实现了批量接单和标准化造船。
配套设备研发夯实产业基础
“创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在船舶的创新上体现得更为充分。”中船集团总经济师郭锡文说。创新不仅包括规划过程中产品结构的创新,建造过程中的工艺创新,还有管理创新,一条船就是一个海上浮动的岛屿,船舶的建造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中船集团通过实现高效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随着国内各大船厂相继完成技术改造和新建的大型造船设施投产,近年来,各大船厂承接的船舶吨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型集装箱船,更是一枝独秀,但国产主机没有跟上船舶的发展。为此,中船集团进行了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以夯实产业基础。中船集团所属的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强有力的研究开发班子,全力以赴开展大型集装箱船主机的国产化工作。从专利图纸的购买,到图纸的国产化设计,从零部件的国产化,到整机的调试技术研究,从技术力量的配备到基础设施、加工能力的改善,为大功率主机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7月,完成了首台国产VLCC主机的制造,装上了南通中远川崎建造的VLCC,结束了VLCC主机依靠进口的历史。目前,经过努力,中船集团已打破了进口主机垄断国内大型集装箱船主机的局面。
“竞争依然很激烈,我们在进步,国际对手也在进步。我们自主创新的步伐还要加快!”提起下一步的发展,谭作钧很有紧迫感。[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