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保税港区还界定在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域,在政策上实行“境内关内”,在功能上向自由港、自由贸易区靠拢。为此,对于海关部门来说,如何适应保税港区的发展需要,改革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一点,我国最早封关运作的洋山保税港区无疑拥有最多的“心得”。
目前,洋山保税港区海关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国外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管理惯例,奉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线最大限度放开由于中国的保税港区还受到配额管理、国际公约等外在因素的限制,故其在政策定位上还只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洋山保税港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即一线,还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放开。但是,为了提高保税港区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参与国际枢纽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海关在一线上尽可能简化手续、减少干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下实现最大程度地“放开”。通过在一线增强信息化管理,弱化对实际物流的人工干预和检查力度,使海关的监管在风险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更侧重于电子信息数据的核对分析。同时,借住电子舱单法律地位的确立,海关、码头运营公司、船代公司等单位进一步完善电子数据联网,实现对进出境、国际中转、水水中转等货物的监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二线确保有效监管一线的放开是依赖于二线管住,是在二线监管能完全胜任补位角色的前提下所作出的放开,因此,二线监管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一线放开的程度和质量。为此,海关在二线监管上,要向科技要生产力,用科技手段来提高监管效能。
在洋山保税港,区内陆上区域、东海大桥、岛上区域与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置了的隔离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海关对洋山保税港区实施全域封闭化管理,24小时视频监控。在保税港区海关监管卡口处建立洋山保税港区海关物流监控信息平台,实行卡口计算机与海关H2000系统的联网管理,对进出卡口货物的自动核对与放行,计算机自动生成、核扣电子底账,实现卡口自动化无人管理。同时,洋山保税港配备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大型集装箱扫描查验系统,X光检查机、查验工具车等一系列设备,以非侵入式查验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查验成本。
在封闭式的保税港区内,海关改变以往的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建立以电子口岸为交互平台,以保税加工监管和保税物流监管为主要体系的“特殊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在管理手段上实现申报数据的全部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目前在洋山保税港区,海关对港区内的仓储物流区和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实行电子联网管理,对进出境的货物实行报备管理,只需将有关货物信息通过管理系统向海关报备,管理系统自动审核后立即发送回执,企业即可凭回执至港口提货或装运出境。对区内企业间货物的交易,交易双方只需向管理系统发送相关信息,由计算机自动配对后,自动核扣企业库存数据,实现海关对货物的实时动态监管。通过上述“一个平台、两个体系”的建设,使洋山保税港区内的海关监管能做到最大程度地不干预,进而实现“区内自由”。
自2005年12月10日开港以来,洋山保税港区已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国际枢纽港功能日趋成熟。据洋山海关统计,2007年1月至10月,洋山口岸共征税156.2亿元,同比增长50.48%;监管进出境国际航行船舶3614艘次,同比增长132.56%;监管进出口集装箱496万标箱,同比增长91.43%;监管进出口货值约为642.44亿美元,同比增长79.86%。[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