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17日公布了今年以来我国第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所涉及商品的范围和税率,包括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及其他产品共3770项商品。
具体范围包括其中的:轮胎等部分橡胶制品、主体或全部以人工速生材为原料的部分林产品的退税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9%;金属挤压用模等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冻对虾仁、冻蟹等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此外,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退税率将由11%提高到13%;牙膏等部分化工产品,石材、铝板带等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
这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大幅下滑,进口需求的回落,从而造成我国出口形势日趋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不采取措施,预计今后出口还将下滑,出口企业困难进一步增加。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中之重就是千方百计地挽救中小企业。我国当前是“出口拉动型”格局,出口创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至少未来5-10年内不可替代。不仅如此,从企业角度来看,大批出口型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向内销市场,出口企业倒闭将会带来大量的失业工人这都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事情。这就是国家进而开始政策扶持的原因所在,而且通过财政政策刺激出口早已被业界认为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短期的刺激作用可能会比较明显,能够提升行业利润,却难改基本面“颓势”。短期而言,出口退税率如果上调2个百分点,相当于在企业出口总额的基数上净增2%的利润,对出口型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上调产生的利好是直接且是立竿见影的;而且短期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亏损局面,稳定就业。
长期而言,上调退税率不会改变行业效益增速下滑的趋势,不会对上市公司年报收益产生明显影响,同样不会改变出口增速下滑的趋势,只是减缓下滑速度、拉长下滑时间而已。退税率上调虽然有利于恢复出口,对提高出口增速有益,但主要受益者为中小型企业,对于中大型企业影响有限。同时,国家这次政策变化实际延缓了市场选择的进程,经济过热时本意是借机进行行业整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小产能,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刺激迟滞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另一方面,单从我国的经济措施来看是不够的,在欧美经济稳定前,上调退税率作用可以说是一相情愿。因为,一旦出口退税上调,外商必然相应降低产品报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补贴外商,我国出口企业收益反而会小于外商。而且此次调整有可能形成企业过于依赖政策的习惯。国家希望通过上调退税率实现“准确扶持”,但实际效果更可能是短期的。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对出口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提供财政补贴、刺激国内消费进而拉动服装的国内市场效果可能更好。
至于下一步国家的政策,可能要看外贸形势变化,如果继续回落,调高出口退税的范围可能会继续扩大。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并不利于政府提出要调整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目的。
显然出口退税调整挽救出口企业是政府的无奈之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中国出口疲软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若中国政府转向积极财政政策以提振经济,那么必须以刺激内需特别是消费为重点。
想让我国的出口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还必须依靠企业转型。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出一些力,但是,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己。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出现今天的被动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以往的贴牌加工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经济和贸易形势。庆幸的是,压力当前,一批企业选择了主动调整,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网络营销、拓展终端等模式在很多企业身上成功运用;另一批企业选择的是断臂求生,舍弃部分产业,选择盈利能力强的核心产业,通过自身或者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身优化,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